首页

美脚踩踏网

时间:2025-05-29 15:26:29 作者:广西将以标准和质量双轮驱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浏览量:73602

  中新网南宁5月28日电(甘孝雷 林浩)5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绍,《关于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正式发布,广西将通过提升标准与质量水平,赋能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实施意见》提出,广西要深入实施质量强桂战略,补齐产业、园区在标准和质量服务方面的短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质量筑基激活创新动能,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广西要牵头完成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500项以上、行业标准400项以上目标,实现部分标准全国“领跑”,新增1500项以上核心关键检验检测能力,实现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点进出口商品检得快、检得全、检得准,大力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实施意见》还提出,广西要精准发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标准需求,加快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加快标准研制与推广,开展涉碳管理体系认证,以先进标准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广西还将突出特色,做强现代农林业,构建涵盖23个子领域的林业标准体系,提升高端林木产品检测能力,助力林草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广西将抓住新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进智慧口岸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实施意见》明确,广西要积极筹建、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在产业园区设立服务站点,强化食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中国(广西)—东盟口岸检验检测体系,推动海关实验室与地方平台共享共融。

  深化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方面,广西将打造海外标准化合作项目,推进中国标准与东盟国家标准的协调对接,推动与东盟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区域重大战略,与优势区域开展质量技术合作与协同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波兰南部一煤矿发生事故致1人死亡

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家园更加健康美好。

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实施百日 闽台往来更加便捷

中国驻中非大使馆再次提醒中国公民,切勿前往首都班吉以外地区,特别是亚洛凯附近地区。已在当地的机构企业和采金人员尽快撤离或转移至安全地区。请在中非境内的中国机构企业和公民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最高标准加大安保投入,统筹好安全保障和生产经营。地区安全形势明显恶化区域的机构企业和公民,请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做好突发事态应急预案,尽快撤离危险区域。请在中非(包括首都班吉及外省地区)的中国公民务必尽快完成个人领事信息报备。

2023年中国著作权登记总量逾892万件 同比增长40.46%

与中国女排同组的三队中,除东道主法国队外,其余两个对手塞尔维亚队、美国队实力有目共睹,前者是老牌欧洲劲旅,后者则是东京奥运会冠军。因此,中国女排面临不小的挑战。

专家献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产业基础。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一系列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孕育出许多全新的产业形态。如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载体。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可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够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能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还能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通过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交织,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和产业价值链。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催生了服务型制造业,农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催生了数字产业。这种融合创新不仅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提高了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黎城共享农庄:盘活资源拓宽乡村振兴路

就业见习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江苏今年开发的就业见习岗位既有互联网、金融、公共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也有5G、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专业覆盖面广、学历需求层次多。截至7月底,江苏见习单位超万家,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11.8万个,吸引4.9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